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空坐标][单元概述]从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2.认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课标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2.从“家国情怀”角度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3.从“历史阐释”角度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4.了解一五计划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对应学生用书P125)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建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1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意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2.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特别提醒]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人员组成图二、人民政权的巩固2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2)“打倒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3)“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3.第一次建交热潮: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①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②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提出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5.日内瓦会议:1954年,瑞士。6.万隆会议[特别提醒]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1)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是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性因素。(2)国际形势的变化。(3)社会制度、意识形态。4(4)综合国力的变化。问题探究1:“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