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窦娥冤》教学设计(共2课时)第一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文节选自《窦娥冤》的楔子和前三折。从结构上看,是属于全剧的序幕、开端、发展和高潮。剧中写了孤苦无依的寡妇窦娥拒绝张驴儿的求婚,被张驴儿诬告“药死公公”,并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屈打成招,而被斩首示众所引发的一系列事情。剧情以“冤”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2.解析:《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教学要在整体把握全剧的基础上,重点把握高潮部分的第三折,要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辩证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对【滚绣球】一段,要反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含义上去理解、把握。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常识,介绍元杂剧的体制。(2)理解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3)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通过其悲惨遭遇,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2.解析:(1)通过对《窦娥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常识及体制。(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把握全文及筛选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窦娥冤》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透过人物生存境遇看一个社会的能力。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对戏剧的了解不多,教学时要先介绍有关戏剧的文学常识,弄清戏剧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为学生学习《窦娥冤》打下基础。2.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考虑,有的学生在通读全文后筛选信息的能力还不到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做一定的引导,确保学生能顺利的筛选信息。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涉及戏剧知识较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用多媒体,以便学生能很好的进入课堂氛围中。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最好。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一、导入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被焦母活活拆散,双双殉情,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牛郎织女》中的牛郎和织女也被王母娘娘用一条金簪隔在银河两岸。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很多也是遭遇悲剧的结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类型题材的悲剧作品——《窦娥冤》。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课。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一)文学常识积累:关于元杂剧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精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长生殿》清·洪昇、《雷峰塔》清·方成培中国十大古典戏剧:《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看钱奴》-元·郑延玉、《中山狼》-明·康海、《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之、《幽闺记》-元·施君美《绿牡丹》-明·吴濂、《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深入理解小结清·李渔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结构: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