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特色教案】《列宁在1918》是一部著名的苏联电影,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电影中的这一幕场景,真实再现了1918年开始的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严重缺粮的情况。那时,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情景,描述了红军战士保尔于国内战争期间在铁路工地与以前的恋人冬妮娅偶遇。当时.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起初,冬妮娅的丈夫不同意参加铲雪。后来,保尔和冬妮娅说服了他.他们一起参加了劳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政治军事上:国内:(1)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恢复失去的政权。国际:(2)帝国主义集团军事进攻和扶持反革命力量。使国内战争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经济上:(3)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阅读教材,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2、阅读下列教材,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1)直接目的: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2)根本目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所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纵横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因卢布迅速贬值,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政府还派遣征粮队携带武器下乡征粮,连农民的部分口粮也被征走。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学思之窗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思考◎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5.评价(结合材料)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三: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材料四:“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