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掌握利用同位角相等判别直线平行的结论,并能解决一些问题。2.会识别由“三线八角”构成的同位角,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4.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共设计了六个环节:巧妙设疑,复习引入;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变式训练,熟练技能;学以致用,步步提高;拓展延伸,迁移运用;总结反思,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巧妙设疑,复习引入活动内容: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在引导学生思考、层层释疑的基础上,既复习旧知,做好新知学习的铺垫,同时也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生成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自然引入新课。问题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分别是相交和平行”,再进一步针对相交和平行分别提出问题2、3。问题2:如图,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分别有何关系?借助两条直线相交的基本图形复习“两线四角”的关系,为探索“三线八角”的关系奠定基础。问题3:什么叫两条直线平行?复习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问题4:观察下面每幅图中的直线a,b,它们分别平行吗?你能验证吗?三组直线看上去似乎不平行,其实它们分别都是平行的,这是由于背景造成的视觉误ABDCO差,所以按照平行线的定义仅凭观察来判断直线的平行关系是不够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寻求证据,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由此引入新课。活动目的:问题1,2,3抓住了本章学习的重点——平行和相交,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以问题为载体,自然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平行、相交的基本图形和基本知识,承上启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进一步复习了平行线的定义,但是在利用平行线的定义解决问题4时却遇到了困难,由于背景的干扰,他们仅凭观察无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用推三角板的方法去验证,得出两条直线是平行的,观察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有明显的误差,能够使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仅凭观察和实际操作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必须学习用更科学的方式来说明,由此引发学生探索的直线平行条件的需求,自然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又较好的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第二环节: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活动内容:1.引入实际问题:如课本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是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得到:木条a也与墙壁边缘垂直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实际问题中在判断两根木条平行时,借助了墙壁作为参照,你能将上述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试着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说明。学生回答:如图,把墙壁看作直线c,直线b与直线c垂直时,只有当直线a也与直线c垂直时,才能得到直线a平行于直线b。问题2:1.图中的直线b与直线c不垂直,直线a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与直线b平行呢?请你利用教具亲自动手操作。做一做:利用纸条和图钉自己制作学具,如图,三根纸条相交成∠1,∠2,固定纸条b,c,转动纸条a,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2的变化以及它与∠1的关系,你发现纸条a与纸条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纸条a何时与纸条b平行?改变图中∠1的大小再试一acb1bac2试,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当图中的∠2满足与∠1相等时,纸条a与纸条b平行。再利用课件展示,加深学生的认识。2.由∠1与∠2的位置关系引出对“三线八角”的认识和同位角的概念。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l所截,构成了八个角,具有∠1与∠2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可以看作是在被截直线的同一侧,在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