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一、教学目标(一)朗读课文,学会翻译文言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三)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后人对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的盛赞导入:1武侯祠对联匾额选: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过厅对联)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诸葛亮殿对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诸葛亮殿对联)2“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宋代学者赵与时《宾退录》)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4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5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现代大文豪、书法家郭沫若热情地赞扬代表诸葛亮平生抱负的名篇——《出师表》,同时道出诸葛亮最喜爱的乐府《梁父吟》的忧国忧民情怀。)(二)背景介绍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三)文体介绍古代臣子上告的文书称为“上书”,后来名称繁多,有章、奏、表、疏、议等多种,实则异名同类,总称为奏疏。“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臣下向皇上陈述请求和愿望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表以陈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四)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中将一些生字注音。(五)检查字音1给加线生字注音:崩殂(cú)恢弘(hóng)菲薄(fěi)(bó)陟(zhì)臧否(zāng)(pǐ)攸(yōu)以遗(wèi)陛下裨(bì)猥(wěi)自枉(wǎng)屈夙(sù)庶(shù)竭驽(nǔ)钝咎(jiù)咨诹(zī)(zōu)遗诏(zhào)祎(yī)涕(tì)阙(quē)漏颓(tuí)桓(huán)2学生朗读:可叫三四名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六)疏通文意1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教师和学生一起解疑释惑。2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三、四。(积累部分词语的古今词义,能比较通顺地翻译句子。)(七)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二)理解课文逐段阅读,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可用原文回答,然后翻译成白话文,教师进一步考察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和对文意的把握。)1阅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要点:广开言路。2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要点:赏罚分明。3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要点:亲贤远佞。4阅读第六、七段,思考: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逐句加以理解。要点:叙述经历,三顾草庐;效忠心愿,托孤之事。5阅读第八段,思考: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三)把握全文讨论并解答以下问题: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明确: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