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课题总课时:1第1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读书法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导入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二、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1、作者简介2、解决字词问题三、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倾听,思考。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思考、交流根据课下预习解决相关问题。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借此题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文学常识。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2分钟。3分钟。30分钟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四、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五、课后小结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这节课的体会与收获。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8分钟。2分钟。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提出问题)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问题)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解决问题)课后反思丰富认识,集思广益.我反复研读教材,深入理解教辅资料。因为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备”不但要教材、备重点难点、备教学方法,更应该备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准备得越充分,在课堂中应对意料之外问题的把握就越大。不断丰富自己,是语文教师将课上得轻松自如的必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