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铁骑兵》教案课题:《铁骑兵》一、教学目标(三维):知识与能力1.掌握故事情节。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活动流程1.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9)现代作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泰山极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2.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重(chóng)阳汉奸(jiān)陨(yǔn)落左腮(sāi)没(mò)到勒(lēi)转脸颊(jiá)骚(sāo)动掷(zhì)弹筒老巢(cháo)驻(zhù)兵3.整体感知,指名学生画出这一班骑兵单独进行游击活动的大致路线图。(板书)掉队→打游击→归队4.交流活动(本文篇幅简短,情节简单,读来很有趣味,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有起伏、有波澜的原因。)教学随笔:(1)善打游击战术。把八路军战士的聪明、机智和敌人的虚弱、胆小对照起来叙述使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很强。(2)巧妙安排情节。(先设置一个个的悬念吸引读者,最后才让这些悬念一一解开,扣人心弦。)(1)提问:当你看到开头写一个班的八路军骑兵在战斗中被敌人的装甲车隔断后,“离开大队,单独行动”时,你心里是怎样想的?当时的天气情况怎样?此时的雁门关外,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身处敌境的这一班骑兵,在恶劣的天气下和险恶的环境中,将遇到哪些危险?他们能否找到大部队?你的心里很紧张,为八路军战士担心,你的这种紧张、担心的心情是作者对八路军处境描写所带来的,作者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心,吸引你迫不及待地看下去。这种故意让你产生紧张、担心的写作手法叫设置悬念。文中还有好多处采用这种手法,试找出来。(2)第二部分写八路军骑兵在敌后的游击活动,作者又设置了种种悬念。先是写敌人开始了秋季“扫荡”,“他们只好朝北去,接连十几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进一步突出了骑兵战士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令人为他们捏一把汗。继而写骑兵们夜渡既深且急的大河,写他们“跑到半夜,不见人家,却爬上一个山头”,望见模模糊糊一座城。这里,作者又推出一个个悬念:这河是什么河?这城是什么城?(3)探寻问题答案。这一队八路军战士被敌人追击,但后来因为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而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并且打乱了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扫荡”。河是黄河,城是包头城。(4)总结讨论结果。(作者在文章末尾将这些悬念一一解开了。)作用:这些悬念的设置,既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5)教师点拨总结。通过巧妙的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急于探寻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让读者的心跟随着八路军战士的处境不同而变化着,忽喜忽忧。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在叙述事件之前也可先设置悬念,最后再解开答案,让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曲折、吸引人。5.探讨课文景物描写的语句(1)“一过雁门关,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上就飘起大雪来。”(提示:这一句景物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为八路军战士出场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预示他们将会遇到严峻的考验,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危险。)(2)“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八路军。A提问:前半部分的星星脱离轨道与八路军掉队有什么异同点?讨论总结:八路军掉队就像星星脱离轨道一样,离开了大部队就很孤单,但结局不同的是,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