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鄂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丽的心灵”为话题,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感受高贵,净化灵魂,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从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想象,受到不同层面的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学中应将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情感体验、价值探讨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与这些“美丽心灵”的对话中,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本课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极有德化作用的文章,在教学中可据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本文又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很好地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不仅选取了三个历史名人的例子来证明论点,而且又举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例子,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灵魂”的内涵。【教学取向】(一)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规定:7~9年级的学生,应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关注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下,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因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导致了灵魂的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因而他在进行分析论证之后提出了自己对年轻人的祝愿。本文的安排,不仅能让学生所学议论文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还能使学生受到有益启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的观点与学生的认知经验很难处于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平台,使得文章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空泛,学生也许只能理解到文中所举事例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而对于中心论点本身却很难有透彻的理解。造成这一原因的根本在于一个关键的抽象性的词语---灵魂。这既是课文观点的焦点所在,也是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道德修养人生情趣得到提升的关键所在。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解“灵魂”的深刻内涵。(2)学习本文以事例论证为主的论证方法和严谨的论证结构。(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掌握议论文学习的基本方法。(2)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灵魂”的内涵,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以事例论证为主的论证方法和严谨的论证结构。(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难点领会“灵魂”的深刻内涵。【过程设想】本文的观点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目的是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灵魂生活,保持自己年轻时的纯正追求。由于灵魂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且内涵丰富,因此学生对于灵魂的内涵,以及什么样的灵魂是高贵的,很难理解。因此,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这个难点展开。从初步感知题目中的灵魂内涵,到分析论据-----探讨名人和平凡人灵魂的高贵内涵,到归纳灵魂的意思,到最后的拓展延伸,我自始至终都紧紧围绕它进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紧扣议论文的三要素进行,特别是结合初中生写作议论文常犯“观点+材料=议论文”的通病,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第三自然段,让他们明白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或表达自己的见解,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引导,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学生容易把自己排除在文章之外,为了达到让他们在理解文中“灵魂”的内涵,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这一目标,我设计了由人及己,畅谈体会这一环节,并用一首小诗作寄语来结束这节课。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1、由《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为何渴望得到人类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