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VIP免费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1/4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2/4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3/4
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课题总课时:1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导入二、资料助读1.朦胧诗简介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2、写作背景简介3、作者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2、思考讨论:(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倾听。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听读。讨论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1分钟。5分钟。3分钟。20分钟。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四、研读揣摩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五、小结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15分钟。1分钟。板书设计课要懂得欣赏诗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把意象融入诗歌教学中,还得培养学生对阅读、朗诵诗歌的兴趣,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等等。后反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