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6第26课-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柳宗元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朗读背诵课文。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质疑释疑,理清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抑郁忧伤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1.学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四、难点突破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4~5段,把握写景的角度及艺术手法,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教学过程一、导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在柳宗元的笔下如此之美,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让我们继续走进《小石潭记》。二、确立目标自主学习1、复习作者文学常识。2、合作朗读课文,接力背诵。3、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词语,试加以分析。4、翻译课文。明确:1、齐声朗读合作背诵前三段2、复习作者文学常识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改革虽然失败了,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柳宗元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进步的积极的意义,超出了韩愈的某些保守意识。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正直的人在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有些诗中洋溢着非常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气氛。至于刻画自然景物的小诗,如《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他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3、判断正误(1)“皆若空游无所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参差披拂”划线词义为:随风飘荡。()(3)“往来翕忽”划线词义为:忽然。()(4)“隔篁竹”划线词义为:成林的竹子。()(1)×(2)√(3)×(4)√4、翻译下列句子: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荡。影布石上: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进入角色:“与作者面对面”质疑释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要求: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重点字词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B组同学为“作者柳宗元”组:与A组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一)解释蓝色的字词,并翻译。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环合:环抱。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乃:于是。而:然后,表顺接。去:离开。[译]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背诵第四段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二)解释蓝色的字词,并翻译。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隶:随从。[译]同游的人是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人,(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背诵第五段背诵四、五段背诵全文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三)1、概括每段作者都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来写?2、文中描写石头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石之美?3、透过作者的描写,你能感受到水的哪些美丽呢?4、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