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开头是让学生动手画图,通过列表比较,,找出关于点平移时的坐标变化的规律,学会求已知点左右,上下平移后所得像的坐标,并能根据平移后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分析已知点的平移关系。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线段经平移后所得的像,最后上升到一个图形的多种平移的组合。教学目标:1、感受坐标平面内图形变换时的坐标变换;2、了解坐标平面内图形左、右或上、下平移时的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3、会求与已知点左、右或上、下平移后的像的坐标;4、利用平移(左、右或上、下)后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分析已知图形的平移关系;5、进一步培养坐标意识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坐标平面内图形左、右或上、下平移时的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教学难点:利用平移(左、右或上、下)后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分析已知图形的平移关系。教学准备:刻度尺、方格纸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一、合作交流,寻找规律(1)如图,在方格纸上任画点A,写出它的坐标;(2)分别把A点向左、向右平移5个单位,并写出它们的坐标。(3)分别把A点向上、向下平移3个单位,并写出它们的坐标。(4)与同伴交流,比较点A与它的像坐标,你发现什么规律?二、总结规律,灵活运用a)从上面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坐标平面内的点与平移h(h0)个单位后所得的像的坐标的关系如下:让每人任选一点,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通过观察、填表、比较,小组内各成员的合作交流,共同发现规律。用字母表示有一定的难O12341234-1-2-3-4-1-2-3-4xyA设计思路:(1)导入部分安排了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本课大量借助电脑动画技术,形象地演示移动的过程,但是,一般安排在题目之后,,仅仅起到验证学生自己得出的规律的作用,这样避免把结果通过电脑直接告诉学生,更好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例2是“新定义”题型属第一次出现,难度较大,课内只安排了一个线段表示法的相应的练习,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安排“新定义”题型的相关练习,但教师可以在家庭作业中适当加以补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