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教学要求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2.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3.通过阅读史实材料使学生能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构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本节教材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祖国神圣的领土”,以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相结合的形式,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让学生利用比例尺量算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说明“祖国神圣领土”的问题,并利用地质历史上的地壳变迁事实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材料,从时间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物产。物产丰富与其自然条件优越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教材在叙述性课文中主要介绍台湾的物产,并结合活动课文提出问题验证其丰富的物产,同时提供“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示意图明确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配示意图的形式,说明台湾经济如何由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到出口加工工业占主导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发展经济的影响因素。这部分教材与前面自然条件部分结合紧密,特别是说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联系尤为紧密。阅读材料分析新竹科学园区发展变化的过程,以案例形式再次说明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地鼓励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活动性课文既是叙述性课文的补充,又是对学生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阅读工业的分布特点图可以自己总结归纳,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因此将台湾工业分布的相关内容安排在活动课文中,通过三道小题,配以分布图,以递进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台湾产业结构的变化,教材在叙述课文中没有提及,而是安排在活动课文中,并且首先让学生绘制产业结构变化折线图,在绘图的基础上,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绘制统计图表的技能,又将知识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以上三部分内容,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台湾首先应该明确其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其经济发展特点,这就是本节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内容点析1.关于“台湾省的范围和领土归属”,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和活动题1,配以台湾省地图,使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出发,明确台湾省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结合活动题1中的第一小题,使学生明确台湾省除台湾岛外,还有周边的许多小岛,重点找出钓鱼岛,说明其归属。活动题1的第三小题是通过学生量算实地直线距离,说明台湾与大陆近在咫尺、不可分割的关系。活动题2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从地质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史实材料出发说明台湾与大陆不可分割的关系。2.关于“台湾省的位置”,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和活动题1中的第二小题,并结合台湾省地图,重点强调了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强调这两个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领土归属问题,对于其纬度位置,教材利用活动题1的第四小题,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哪个部位。通过重要的纬线确定某区域的位置,这是一种较好的定位方法,教材希望通过活动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的能力。3.关于“台湾岛的物产和资源”,教材以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相结合的形式,并配以“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说明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及其分布。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教材主要列举了森林、矿产和水产,并在活动题1中重点提到了“森林之海”和“东南盐库”。从物产的角度,教材主要提到了一些农产品,并通过活动题2中的第一、第三小题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