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教案教学课题总课时:2第1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析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在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营造氛围。2、在教本课前,我将播放一些历史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二、初读感知(一)朗读课文(二)默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面问题:1、本文揭示对方什么谬误的论点,有那些论据?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3、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4、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何依据?5、作者得出结论是什么?学生认真倾听歌曲体会歌曲中的情感明确: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论据:(1)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2)不久:只希望“国联”。(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明确: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明确: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明确:从古至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明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设计意图:歌曲《松花江》是一首悲壮的歌曲,播放这首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爱国情怀的印象。】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能自主理解,相互交流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合作的意识、合作的精神。】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驳论文的思维流程,作者先破后立,采用驳论证的方法,驳倒对方错误的观点,然后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四、作业布置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2、结合课后练习做好下一节课预习。3、搜集有关今天中国巨大发展的各种信息。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学生认真倾听,认真思考学生完成作业小结本节内容,巩固本节课所学巩固本节课内容板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驳夸地大物博只有“他信力”斥求国联———直接反驳论点不攻自破论求神拜佛发展“自欺力”证间接反驳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脊梁课后反思这篇文章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驳论文,学生接触起来有点儿慢,需要教师帮助其找到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在此思路上进行指导,学生学习起来效果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