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山东人民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信陵君窃符救赵》学习目标1.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3.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4.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人物的方法。5.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义”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6.挖掘文本潜在信息,大胆联想、想象,丰富文本内涵。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数过辞让引存谢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于而乃以且为与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主谓倒装、省略句、状语后置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7.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8.鉴赏本文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人物的方法。9.认识“义”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10.大胆联想、想象,丰富文本内涵。学习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2.刻画人物的手法3.对信陵君“义”辩证的认识解读文本一.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以德才论,有人以为,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尝君第三,平原君居末。二.信陵君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魏国贵族,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其为人礼贤下士,常有门下客三千,素以养士著称。因而与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并称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四公子“。信陵君因为在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窃取虎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而名居四公子之首。后安釐王任信陵君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国大将蒙骜的进攻,威震天下。但由于秦采用离间计,魏王又剥夺其军权,信陵君因此抑郁谢世。用心爱心专心三.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安釐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故号信陵君。士是古代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为士。”在商、周、春秋时,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周代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到春秋末期,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这些门客寄食于豪门贵族,听候差遣服务,故门客也叫“食客”。战国时,门客们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他们投奔效劳于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这就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四.内容结构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二部分(4~5),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第三部分(6~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故事发生(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救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②信陵君见侯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五.重点研讨1.本文在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