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敬畏自然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敬畏自然》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2.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3.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论述观点。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形象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2.掌握各种论证方法。3.揣摩关键词语,体味深刻含义,培养语感。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自然给人类的一切。2.培养科学的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难点突破】1.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爱护环境”是我们当今一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我们只要用肉眼仰视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不必违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难以找到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珞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此外,我们曾经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喊着要创造自然。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几百年才长成的树木,人类可以在短短十分钟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绝迹。人类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本文会给我们指点迷津的。(出示文题、作者)二、介绍人物和写作背景1.简介作者严春友,1959年5月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4年在本村初中毕业。1979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跟随杨寿堪先生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论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精神之谜》等。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并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及广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2.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3.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三、积累生字新词1.读准字音。蓬蒿(hāo)呐喊(nà)相形见绌(chù)狼藉(jí)咫尺(zhǐ)鲲鹏(kūn)混淆(xiáo)2.解释词语。相形见绌:与另一个人或事物相比,远远不如。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咫尺:比喻距离很近。精巧绝伦:形容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不自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不过尔尔: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它相比。沾沾自喜:得意自喜四、自由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人们提出“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人是这个机能里的一部分。第二部分(第2——7段):从历史,关系和智慧三方面具体写了人类相对于大自然是多么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