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有: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蒋介石建立独裁统治的各种手段;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措施及特点;改订新约运动。2.学习中通过旧军阀与新军阀的对比,南京国民政府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对比,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训政纲领”和中美关税新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揭示其本质的能力;通过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并作客观评价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本节课为阅读内容,不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本节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集中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与后面的章节有内在联系。本节可采用学生阅读与教师指导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可设计学生活动,如在阅读和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统治期主要事件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2.本节课可引导学生结合近代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考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显著发展,从而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联系,整体把握民族工业发展的线索。3.本节课文中出现了不少史料,如“训政纲领”、中美关税新约等,可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掌握正确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2.通过“东北易帜”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强化爱国主义情感。3.通过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的了解,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4.通过对国民政府改订新约实质的了解,让学生理解“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努力,树立少年强则国强的情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国民政府的性质;国民党的“训政纲领”。难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课时安排一课时。用心爱心专心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动手列出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的领导下,大革命的洪流在全国兴起,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却失败了。大革命的最大成果是什么?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呢?在师生共同回忆的基础上指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板书课题,并暗藏注明这一时期的起止年代:1927.8—1937.7)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板书)1.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提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面临怎样一个混乱局面?学生看书后回答。教师小结:大革命失败后,一方面以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代表的旧军阀把持北京政府;另一方面国民党内部分裂为以蒋介石为首的“宁派”、以汪精卫为首的“汉派”和西山会议派即“沪派”。此外,还有控制着河南、陕西等地的冯玉祥,占据着山西的阎锡山等,他们之间为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纷争不已,其中主要表现为宁汉两个政权间的对立。2.宁汉合流1927年南京提问:宁汉两派是当时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双方都以国民党“正统”自居,互相争夺最高领导权,那么是哪些因素最终促成了宁汉合流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宁汉两派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在反共这一根本问题上取得一致,这是双方能够合流的基础。此外,英美帝国主义的促成,蒋介石的临时下野也促成了双方的合流教师引导学生:(1)整理出国民政府自1925年7月成立至1927年秋宁汉合流的演变线索。(2)思考大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中国国内阶级关系有何重大变化?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有何异同?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在独裁、卖国方面,新旧军阀并无区别。但北洋军阀单凭武力统治,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