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板书)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板书)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板书加点字)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5.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讨论记录。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四、本课小结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五、板书设计永久的悔季羡林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第二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2.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3.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4.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生: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