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课题:主备教师:审批教师:审批领导:上课教师:本课安排2课时共累计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目标创设: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2.学习文章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抒发情感的方法。3.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4.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二、重点难点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难点:学习本文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方法。中考链接写人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2.学习文章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抒发情感的方法。3.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一、激趣导入引导学生吟诵交流写母爱的警句歌词和诗文等,导入课文。二、预习分享1.检查预习情况: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词。瘦瘪炫耀执著揶揄哽咽蹒跚憧憬2.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句式“这是一个……的故事”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讨论交流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是盲母对女儿的爱的表现?(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养了“我”。(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3)为了“我”,她改变了泼辣的性格。(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的很平静。(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2.齐读文中具体描写盲母爱养女的生活片断的文字。想一想:这些事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1)时间顺序。(2)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3)这些句子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从而可知养母是一个善良宽容、坚韧执着、默默无私奉献的辛勤母亲。3.对一个这样疼“我”爱“我”的母亲,“我”是不是一直也如此的爱她呢?“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是。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四个阶段:(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满足——厌恶——淡忘——悔悟(情感变化是贯穿本文的线索)原因:很虚荣的在乎外人的看法。小结:我最后悔悟了,是母爱的无私伟大感动了我,使我这个虚荣无知的孩子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四、目标检测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里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五、布置作业1、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2、朗读全文,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一、复习导入请一个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二、合作探究(一)诵读品味,领悟真情1.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2.学生伴随着音乐饱含深情地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感情。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