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2.教学难点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解决办法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二、作者简介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学:①学习②学问资:天资材:通才,才能怠:懈怠道:学问卒:最后鲁:愚钝鄙:边境语:告诉恃:凭借,依靠越:到了之:①的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③前往,到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去:距离顾:难道是故:因此2、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明确: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第二段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第四段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3、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四、研读课文第一段指导要点:①包括两次设问:前一次问“天下事”,是就一般情况设问;后一次问“为学”,是就学习设问,这是正意所在,要用递进的口气读,读得层次鲜明。②两次自答,有正有反,正为宾,反为主,有示警之意,要强调“不为”“不学”两句,使有对比色彩。第二段指导要点:①也从正反两面说道理,却是正为主,反为宾,从以曾参传孔子之道为例可以看出,作者的正意是,天资差能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就,“不逮”“旦旦而学”“久而不怠”诸语应重读。下一层,说“反”,虽轻读,但须有批评意。②“传之”后当作一顿,然后用深沉感叹语气读最后一句。③本段中虚词较多,大多与语气有关,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教师能领读一遍最好),也有要讲的,即“其与昏与庸”中的“其”(加重语气)和“卒于鲁也传之”中的“也”(有肯定之义,但要轻轻带过)。第三段指导要点:①全用叙述调读,可分三小层:先指出二僧有贫富之别;接着写二僧对话;最后说事情的结果。要读出层次感。②对话应摹拟人物语气,贫者有信心、有勇气,富者骄而惰。注意“子何恃而往”一句前后语气不同:前以问为主,而有轻视意,后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