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慢慢走,欣赏啊”专题教学设计★专题解说★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一花一世界”“永远新的旧故事”和“总借俊眼传出来”。第一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或细节美,第二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情节美或环境美,第三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能概括提炼鉴赏方法,运用鉴赏方法参加鉴赏活动,在鉴赏活动中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能够提炼概括出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性格美的鉴赏方法。2.学生运用提炼概括的鉴赏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能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性格美。3.学生通过自主地、个性化地阅读鉴赏,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专题内容解析★《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镜春园里的荷花池,表明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荷塘月色”这里是一个并列词组,两者都是文章描绘的中心。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了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以此统摄全篇。文中清雅朦胧的景色极好地体现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这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特有的风格。《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像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用心爱心专心与感伤,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语),需要读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第3节的“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指出雨是冷的,诉诸触觉。冷雨可以“听、看、嗅、舔”,便是诉诸听、视、嗅、味等感觉。第1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和第3节“空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句,“空蒙而迷幻”可以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可以诉诸嗅觉,“料峭”、“淋漓”、“潮湿”固然是诉诸触觉的描写,但运用叠字“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天潮潮地湿湿”便同时录下了风和雨的声响了。同样的,用“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也极富听觉的刺激力。像这样感觉交通,一语兼摄,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听听那冷雨》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而且还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形、表态、表声,把“雨”字的质感写足了;“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山”、“伞”相谐,寄予了无尽的忧思与感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长句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