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近代化专题提示一、近代化的含义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从狭义上理解,近代化指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振兴。二、近代化的启示①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情况。②近代化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多方面,仅有某一个方面的近代化是不完整的。③近代化要跟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要有中国特色。④近代化过程是一个全面学习和全面赶超的过程。知识梳理一、中国近代化包含的具体层面(涉及的领域)具体层面(领域)主张行动经济(工业化)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清末新政:奖励实业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政治(民主化)维新时期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思想见下: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军事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清末新政编练新军;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二、发展过程:(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用心爱心专心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195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二)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①鸦片战争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