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4.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2.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重难点突破】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3.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出示文题、作者)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1.介绍作者(出示投影)宋濂,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3.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三.初读课文,把握读音和停顿。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嗜学shì砚yàn怠dài逾约yú硕师shuò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qiè曳屣yèxǐ皲裂jūn媵人yìng衾qīn容臭chòu烨然yè(2)注意停顿如:余/因得/遍观群书。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是/可谓善学者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以是/人多以书假。卒/获有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四.再读课文,疏通课文内容。1.四人小组齐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走:跑,引申为“赶快”。趋:快步走,奔赴。质:询问。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汤:热水再:两次食(sì):同“饲”,给饭吃。被(pī):通“披”,穿着。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不知从何处。这里指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可译为“来”。家境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