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解释重点字词,理解文义。2.过程方法:反复朗读课文,理解、积累关键词句含义并翻译全文。3.情感态度: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了解常见文言句式;翻译课文。难点:词类活用及疑难词句的准确理解。教法选择诵读法、学导式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59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1.导言: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2.揭示学习目标:(见上)二、指导学生先学1.文言文学法:一读,二译,三理解赏析,四背诵。本节课重点朗读翻译。反复诵读,理解、积累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力求做到“信、达、雅”。2.结合学法导航进行学法指导。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借助课下注解及《配套练习》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听课文范读,标注生字词,并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3.借助注解翻译课文,标记难词难句,小组合作解决4.疏通课文,理清线索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1.文学常识(1)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1.听导言,联系自身体会,初步感知学习内容。2.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3.回忆并回答文言文学习的方法。4.明确学习任务及先学方法5.自主查找阅读。6..听课文范读,标注生字词,自由朗读。7.自主翻译课文,小组合作解决疑难。8.汇报自主学1.结合实际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2.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3.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法并板书。4.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具体指导。5.巡视督察。6.播放录音,巡视指导评价朗读。7.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8.指名回答,多媒体出示,引导勾画补充要点。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2.生字词注音: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循(biàn)靡(mǐ)3.翻译课文:①重点实词:(1)十年春,齐师伐我。伐:攻打。(2)又何间焉?间:参与(3)肉食者鄙。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4)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6)、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7)小信未孚,神弗福福也。:赐福,保佑(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虽:即使(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振作。再:第二次。(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测:估计。伏:埋伏②通假字:偏③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④特殊句式:(1)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例如:忠之属也(2)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例如:可以一战(3)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例如:“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1.翻译下列句子: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小大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