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七)求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与外交(建议用时:30分钟)微专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奠基1.黄炎培说:“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一所新的大厦来。这大厦是钢骨水泥的许多柱子撑起来的。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这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大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B.“柱子”体现了平等团结的愿景C.“第一”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D.“钢骨水泥”体现社会主义性质D[“大厦”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东半球新大厦”即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各个柱子”体现了各党派平等团结的愿景,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据统计,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经政协全体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或批准的法律、法令达50件之多。这表明()A.人民政协成为唯一的立法机关B.人民政协代行着人大职权C.中央人民政府决议需政协批准D.新中国立法程序日趋完善B[由材料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法律、法令是由政协全体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或批准可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权,故选B项。]3.“它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和联合章程。只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种种原因所致,暂时用这一纲领充当临时宪法。”材料中的“纲领”()A.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C.规定在各少数民族暂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规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根据材料“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临时宪法”可知这是《共同纲领》,该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选C项。]4.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宪法时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A.坚持了新民主主义原则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C.创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D.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过渡性D[结合1953—1956年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可知,毛泽东对宪法的评价“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实际上是指宪法体现了这一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发展特点,故选D项。]5.“(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这里的“它”()A.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B.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愿望C.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D.开创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材料中“因俗而治”“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相符,故选C项;A项是经济特区,与材料中“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不符,排除;B项是人民政协,排除;D项是民主统一战线,而非民族问题,排除。]微专题二民主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增强6.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D[根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第二章,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D项;1954年宪法提出了社会主义宪法原则,排除A项;1995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项;1954年宪法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C项。]7.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