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韩非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生字,理解寓言中的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熟读成诵。3.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读懂寓言,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课文,用朗读法理清文章思路及寓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学会生字,理解寓言中的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熟读成诵。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读懂寓言,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情景导入有一种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精美、大胆夸张中寓有深刻的道理,让人过目不忘,这就是寓言。我们下面要学的是《韩非子》的《郑人买履》。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①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熟练朗读课文;②通过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③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2.释疑巩固(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小结检测(1)解词: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之: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2)通假字:置之其坐反归取之(3)古今异义:自信2.拓展运用(1)课本剧演示;(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小故事——深刻寓意: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不迷信书本,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课后反思:刻舟求剑《吕氏春秋》设计者:马投涧一中毕瑞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掌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熟读成诵;3.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读懂寓言,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课文,用朗读法理清文章思路及寓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学会生字,理解寓言中的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熟读成诵。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读懂寓言,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情景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放课文录音。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自学生字,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4)再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③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2.释疑巩固1.概述故事;2.这个人在宝剑掉到江里去了后是怎样的神情?3.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4.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2)学了这则寓言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四、检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