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谈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团结的力量大。说明:本文选自《杂文报作品选》,课文取材广泛,内容涉及麻雀自然习性的介绍,捕捉后的绝食行为与倔强神态的描绘,又有对喜鹊、乌鸦、白头翁、鹰、鹦鹉、鱼鹰等其它鸟类情况的介绍。但全文“形杂而神不杂”,文中以麻雀“对人类依赖性最强”来突出麻雀并不因此而屈从于人类的可贵品格,同时又以其它鸟类被人类征服、利用的事实来反衬麻雀的“倔强”、“凛然不可冒犯”的以死相抗的伟大精神,而这种精神远远超出了麻雀本身。全文以麻雀这一人们常见常闻的小鸟为载体,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把“理”寓于形象之中,寄予麻雀深刻的寓意,引出了为尊严而战、为自由而死的严肃主旨,启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思。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的重点句、段,认识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理解关键词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2、难点:文中选材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说明: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形象化的方法,通过深邃的语言对具体事例的剖析阐发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对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的品味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作为教学重点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文本的主要特点。但相对其它文体,学生对杂文还是比较陌生,关于杂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甚少,因此根据本文取材广而杂的特点,把理解文中“选材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三、整体感知1、记、写生字:蹈、瞪、舔、懊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2、2、词语:区分恼脑恼:生气、使生气。烦闷脑:头。脑筋……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懊()、大()、()袋、烦()、()人3、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四、合作探究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词语。“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学生练习说类似词语。(2)齐读第一自然段,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2、学习课文“雀鹰在天上打旋……齐下手跟它干”这部分。(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雀鹰打旋的时候看到了什么?(2)雀鹰看到又圆又壮的麻雀它想干什么?(3)麻雀看到雀鹰它们是怎么说的?(4)齐读这一部分。3、学习“可是等到雀鹰真的飞来了……各顾各”。这一部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