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1)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③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④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作用。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表现①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空前。②发展最快的工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③重工业也有一定增长。(3)特征①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③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4)结果: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2.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短暂发展(1)原因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的促进。②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推动。(2)表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3)结果: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4)作用①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作用。②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在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这十年间,中国工业继续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工业结构缓慢优化,工业的集中度有了一定发展,工场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厂的转化大量出现,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渐提高。……但农村购买力不足,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是中国工业发展基础脆弱的根本原因。——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发展基础脆弱。3.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困境(1)原因①抗战时期沦陷区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内迁工业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②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致命打击。③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④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2)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1.在夹缝中求生存: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2.在斗争中求发展(1)目的:维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2)表现: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3)不足:斗争中具有妥协性。(4)原因: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5)影响: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概念阐释】“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图解历史】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信息提取: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刺激了洋务经济和民族工业的诞生;洋务经济和民族工业在加速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对外来资本主义经济也起着一定的抵制作用。【教材补遗】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措施(1)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2)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3)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军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军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2)过程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2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3)影响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