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实践探析作者:黄东光杨柳更新时间:2009-3-18高校会计核算中心是对高校这一特定范围内的核算(项目)单位的资金在所有权、使用权、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核算与管理,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组织形式。它既不同于会计委派制,也不同于代理记账制度,是实行单位报账制的一种财务与会计适当分离的新型组织形式,在高校机关改革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从浙江大学会计核算中心的实践出发,就成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必要性、作用及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等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成立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必要性(1)解决高校机关人员分流一种有效途径合并高校普遍存在机关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超编的严重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人浮于事,职能交叉,管理体制僵化,运行机制单一的问题,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就是解决人员的问题。学校机关按照“精简高效,规范剥离,放权搞活,服务指导"思路,重点剥离机关的服务和经营职能。浙江大学通过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从学校机关分离出来50余人,占机关分离总人数的16.8%,为有效解决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超编严重,缺乏危机感等问题,促进机关管理规范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高校财务内部管理改革中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随着高校教育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高校的总体格局正从区域性、封闭性向国际性、开放性发展。我国的高校合并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迫使高校着力进行体制创新。高校会计核算中心就是在改革洪流中涌现出来的一项新生事物。如浙江大学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于2000年4月,是首次尝试在高校机关中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它既是高校机关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3)在内部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机关改革的核心是要使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分配制度。浙大会计核算中心自成立起,就实行了定编、定岗、定任务的人员聘用制度,强化岗位聘任,打破铁饭碗、平均主义,实行竞争上岗;打破职称、职务、年龄、工龄、身份的限制,实行了在学校定额控制下的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创建了一套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又符合学校经济政策,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促进了职工的积极性的发挥,促进了财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二、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作用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无论是在加强学校的财务核算方面,还是在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会计工作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会计人员素质至少涵盖了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影响到会计行为的合理合法性,后者则影响到会计行为结果的科学性,二者缺一不可。浙大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企业化管理单位,担负着学校一级会计核算和资金运作的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对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会计核算中心在提高人员素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各种学历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提高,另一方面按照朱镕基同志提出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方针,认真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和不定期进行会计核算人员的道德操守、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同时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工作经验交流会、内部岗位资格考试等多种形式,促使会计人员主动学习新知识,不断强化业务技能,从而提高了会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2)有助于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内部规章制度制度是工作的保证,有效、规范的管理只有通过合理、完善的制度才能得以实现。高校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企业化管理单位,更需要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行为。浙江大学会计核算中心是集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机构,按照“管理不越位、监督不缺位、服务要到位”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各岗位职责要求》、《业务操作规程》、《内部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办法》、《岗位竞聘办法》等制度,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行为和会计核算工作;建立了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开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