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0页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从2011年到2015年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我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振兴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面打造渤海名城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锦州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根据中共锦州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编制程序组织编制的。内容经过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锦州实际,勾画宏伟蓝图,确定发展基调。《规划》是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一纲五线”战略,积极进取,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到2010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6亿元,年均增长15.8%,超过预期0.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500元,折合445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1亿元(新口径),年均增长29.3%,超过预期14.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590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额的4.5倍,年均增长49.6%,超过预期26.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5.3:33:41.7调整到16.4:49.1:34.5,第二产业增加值提高了16.1个百分点。光伏、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分别实现产值为100亿元、70亿元和85亿元。首座光伏太阳能发电投入使用,首批电动汽车正式下线,首座钢质渔政执法船建造成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超过预期0.2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4%提高到45%。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业升级”、“双增升位”任务如期完成。城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了新华广场、千盛购物广场、亿隆国贸广场、温州汽配城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2%,超过预期6.2个百分点。第2页共30页第1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0页沿海经济带快速迅猛发展。港口建设日新月异,完成25万吨油泊位、杂货泊位、集装箱泊位、主航道浚深工程和西部港区开发建设。预计2010年货物吞吐量6006万吨,集装箱70万标箱。滨海新区、龙栖湾新区、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四个组团大开发、大开放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类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建立了汽车零部件、光伏光电、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临港产业集聚体系,呈现出港、城、区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沿海经济带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市政公共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形成了海岸锦州基本框架。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累计200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农村土地延包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深化了投资、行政审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340项,工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燃气总公司、污水处理厂完成股份制改造。全市出口总额累计完成42.7亿美元,年均增长15.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14.2亿美元,年均增长49.7%,超过预期29.7个百分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90家,成功申请成为我国北方沿海,也是我省唯一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荣获“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锐金融生态城市”称号。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龙栖湾新区、沟帮子经济开发区获批为省级开发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提升。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中央大街十里商街建设全面启动。城市框架逐渐拉开,南山绿化、市府广场、实验学校、第三医院、女儿河带状公园等城市南扩工程相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