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高中课堂教学互动研究方案一、问题的提出:(一)时代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的《决定》和《行动计划》,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当前全国上下教育改革方兴未艾,从实施“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的提出;从教学方法的改进到教材内容、体系的调整;从“四机一幕”进教室到闭路电视系统;从行为主义的教学思想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到IT(现代化信息技术)……这一切都说明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陈旧、呆板,为完成教学任务追求高分数,通常所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尤其是普通高中,教学过程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表面上看,学生可以尽快掌握大量知识,对提高考试成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死板的,不能灵活迁移运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过重的学业负担,往往导致学生厌学、思维方式僵化、缺乏创新精神,同时也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几年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大搞素质教育,同时在实际中也在扎扎实实的搞应试教育,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的典型是罕见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升学考试制度尚未转轨;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广大高中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准备,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此外,素质教育的概念较为宽泛,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具体操作模式。这些原因导致了素质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名不符实,举步维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尽快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观念,在高中的教育教学中,变革、调整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多层面的互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我们提出了这一前瞻性较强的课题。(二)现状的需要师资和生源的需要。沐川中学地处偏远的贫困山区。受地域环境和县财力的限制,我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为突出的是优秀师资后续不足和优质生源相对缺乏。随着高中教育规模扩大,外校加大宣传攻势,一批家庭期望值高且经济条件好、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外流到异校就读,使我校优质生源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量与质呈反比增长。另一方面,学校难以吸引优质师资。在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模式背景下,贫困山区学校难以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在吸引师资上处于平等地位,近几年分配回来从事教育的大学生寥如晨星;与此同时,每年还有成熟的教师外调,所缺教师只能从区乡初中抽调,然后自己培养,我校师资总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陷于不利的竞争之境。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发展、重教轻学、重模仿轻创造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习惯于强调发挥教师自身的局部优势、而比较忽视课堂教学各因素的多层次多维度互动,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传授知识多、指导方法少;采用注入式多、真正的启发少;不够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缺少适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知识中心的课堂教学僵化格局没有被打破,严重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失去了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的欲望与能力。一些教师虽然有改革的热情和行动,但因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课堂教学往往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教师固步自封以自我为中心以优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与高中课堂教学主体对象的多层次多需求的矛盾日渐尖锐。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条件的制约,见识浅,知识少,内向,胆怯,不善言谈,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压抑的“人性”积淀到高中就更为严重,使得课堂气氛压抑,仿佛“沉默的羔羊”被牵入到屠宰场。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现代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价值取向,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师生课堂教学行为中的互动程度。因此,在贫困山区的高中课堂教学中倡导并研究课堂教学互动迫在眉睫。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课堂教学诸要素间尤其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和居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