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近代以来,对于西方管理思想我们总是以一种膜拜的心理来学习。而当前中西方管理思想有着不断融合的趋势。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新兴的管理方法正在不断地寻求新的文化和理论体系作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东方的儒学思想正是一个关键的契机。事实上,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修己安人”、“中庸之道”等方面。这些闪光的思想对现代的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新的时期,应该挖掘出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科学与人文的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特殊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任何有效的管理科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底蕴的,缺少对民族文化遗产中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不仅是世界管理思想的缺憾,也不利于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和成熟。一、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企业管理的历史回顾(一)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在《论语·中庸》中提到:“仁者,人也”。《孟子·离娄上》中同样提到:所谓“天下”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人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孔子也曾提出:“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的说法。《大学》里阐述得比较具体,即“三纲”和“八条目”①。《孟子正义·尽心章句下》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文章和论述都极其清晰的向后人传递了人本的思想,配合德和仁这两个重要的方向,它们共同组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概括来说,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有如下四点:1.学而第一,德行至上。《论语》首篇就阐述了孔子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和方法,认为一个人若想立身处世,必须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孟子把人比喻为未经打磨的石头,只有经过不断学习的磨砺才能最终成为美玉。《荀子》的开篇之作就是《劝学》,儒家重视学习文化,以教育百姓知书达理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源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儒家学习的理念,为政者要在不断修身的基础上,掌握先进知识,增长自身才干,才能有所作为。2.以礼治国,以仁治世。“礼”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概念,它包含一切人生规范,为上至君臣,下至百姓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礼之用,和为贵”②“礼”对于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和基础,所谓“仁”就是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仁者爱人”对他人要友善,宽容,助人为乐,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儒家认为为政者要首先注意仁,义,礼,信,有爱民之心,薄税敛,轻徭赋,使百姓能够安心生产,深耕易耨,从而安居乐业。儒家“仁”的思想①三纲,八条目。《大学》作了规定。“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大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不仅包含“三纲”的含义,而且揭示了“三纲”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明明德”(即弘扬仁、敬、孝、慈和信等美善的道德思想),然后用“明德”教化百姓(“新民”),最后使天下万民都处于至善。“八条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其大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②出自《论语·学而》包含着对个人基本权利的肯定。3.以民为本,恕道相随。儒家文化提倡“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应重视民众意志。儒家还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立及个体尊严不容侵犯。儒家提倡的恕道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准则,也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对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