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7页进化生物学讲义—精简版一、生命起源的早期探索---化学进化P53包括从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从有机小分子聚合成生物大分子、从生物大分子形成多分子体系和从多分子体系演变成原始生命四个不同阶段。(1)S.L.Miller的模拟实验:体系包括甲烷、氨、氢和循环的水蒸气,并且进行连续放电处理,结果可以合成多种氨基酸。(2)奥巴林的团聚体模型:认为原始海洋中有机大分子浓缩成团聚体,经过实验证实,团聚体具有吸收、合成、分解、生长和生殖等类似生命的现象。(3)类蛋白质微球理论:将各种氨基酸混合,加热到140-180oC,数小时后即形成具蛋白质性质的物质,在稀薄盐溶液中冷却,或者在0oC左右冷却,得到直径0.5-3微米的类蛋白质微球;该微球具有双层膜,表现出类似细菌的性质,不过没有生命。现阶段生命起源研究(4)“RNA世界”论---在生命起源的早期,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蛋白质,也不是DNA,而是具有自我催化功能的RNA。所谓RNA世界,是相对于现今的受中心法则控制的DNA世界而言。(5)“磷酰化氨基酸起源”假说---磷酰化氨基酸是核酸和蛋白质的最小单元的结合体,磷酰化氨基酸与核苷结合时,释放出氨基酸;与氨基酸结合时释放出磷酸。二、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地点问题P66(1)陆相起源论---认为有机小分子聚合为大分子的反应在火山附近局部高温条件下发生。(2)海相起源论---原始海洋中氨基酸和核苷酸可以附着在粘土的活性表面,在有适当缩合剂存在时发生聚合反应。(3)深海海底起源说。三、真核细胞起源的内共生学说P73(1)推测的起源过程a.厌氧的原核细胞(细菌)吞噬需氧的原核细胞,后者将来形成线粒体,但是后者未被消化的原因还不清楚;b.进一步吞噬螺旋状细菌,后者形成带鞭毛的原始真核细胞;c.进化为带或者不带鞭毛的动物细胞;或者d.吞噬蓝绿藻细胞,进一步形成带或者不带鞭毛的绿色植物细胞。(2)证据(主要)a.形态结构方面:线粒体和叶绿体大小上与细菌类似,其核糖体比真核细胞小而与细菌类似;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分子与原核细胞一样都是环状,不与蛋白质结合为染色质,而是裸露,结合在内膜内侧;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都是迂曲的、其嵴上的颗粒类似于需氧细菌质膜上的颗粒,也参与需氧代谢反应;叶绿体类囊体与蓝藻都含有捕光色素。b.生理功能方面: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半自主性,以简单的分裂方式生长和繁殖,并且分裂速度与所在细胞不同步;核糖体和tRNA与真核细胞存在较大差异。第2页共7页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7页(3)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来源a.来自于原细菌部分,如核糖体A蛋白质;b.来自于真细菌部分,如细胞器基因组;c.来源不明部分,如细胞质的rRNA。(4)真核细胞出现的意义a.奠定了有性生殖产生的基础b.推动了动、植物的分化c.促进了三级生态系统的形成。四、多细胞生物的进化P81(一)多细胞植物的进化(1)藻类植物---包括前寒武纪至泥盆纪早期,地球上生物以藻类为主,称为藻类植物时代。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结果简单,无根、茎和叶的分化,生活于水中。a.原核藻类---蓝藻,约出现于35-33亿年前,在前寒武纪很繁盛,直到15亿年前仍然是唯一的光合放氧生物;现存蓝藻约2000种,分布广泛;其意义包括放氧为好氧的真核生物出现提供了条件(O2),同时也为在水的表层和陆地生活的生物防止紫外线的伤害(O3)。(2)蕨类植物---泥盆纪中期到二叠纪早期,地球上以蕨类植物为主,因为已经登陆,又称为陆生植物时代。(3)裸子植物---晚二叠纪到早白垩纪以裸子植物进化为主。(4)被子植物---出现于早白垩纪,可以划分为乔木阶段(白垩纪—始新世)、灌木与草本阶段(渐新世—第三纪中期)、杂交阶段(第三纪后期)和多倍体阶段(第四纪)四个不同阶段;具有更加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木质部出现导管和纤维两种细胞,胚珠有两层珠被保护以防止干旱,双受精作用和新胚乳出现。(二)多细胞动物的进化(1)早期的脊索动物---包括原索动物(半索亚门、尾索亚门和头索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无颌类和有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