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策略的城市高铁枢纽地区规划探析:以南京南站地区为例摘要:本文以对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提出应用整合策略来开展枢纽地区的规划建设,以解决在多层次空间利用、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具体对策包括tod模式,多元功能的综合组织、混合集约用地与弹性开发、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门户景观与形态塑造等。以京沪高铁沿线的南京南站地区为例。从功能整合、空间整合、交通整合和景观整合等方面探讨了整合策略在高铁枢纽地区的实际应用可能。关键词:高速铁路枢纽地区整合策略南京南站绪言自20世纪下半叶诞生以来,高速铁路以其高效率、大运量、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等优点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得以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并成为我国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低碳交通和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依据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拟建设“四横四纵”高速铁路骨架网,以及覆盖十多个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的城际铁路,总里程将达到1.6万km以上。伴随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兴起,高速铁路站点枢纽(以下简称“高铁枢纽”)地区受到高铁沿线各城市的极大重视。而高铁枢纽地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已被证明具有推动城市发展的“触媒”和“催化”作用,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跨越式发展等重任成为各城市对高铁枢纽的一致期待。但并非所有高铁枢纽的建设都能成为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正如法国tgv铁路东南沿线虽有lecreusot、macon和里昂三个新建站点,但只有里昂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其中,高铁枢纽所在城市是否具有区域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但能否对高铁枢纽地区进行科学定位和功能开发,并合理协调“区”与“城”的发展,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以下将结合当前国内外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研究和发展趋势分析,提出以整合策略实现高铁枢纽地区与所在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并以京沪高铁沿线的南京南站地区规划为例,探讨这一理念在高铁枢纽地区规划建设中的实践应用。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随着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只有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的联动协调,才能保障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的高效运转。作为国家大型基础设施的高铁枢纽是国家或区域性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已不再是单一的铁路站点和对外交通聚散地,而与港口、航空、城市地铁、轻轨、道路公交、公路客运、出租车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中的若干类型组成交通集结区域,即现代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复合极大提高了枢纽地区的可达性,交通系统和可达性的改善又使得土地开发利用价值进一步增强,并吸引各种城市功能在此聚集,直接推动城市空间发展:同时,城市空间发展又引起交通需求、路网结构、出行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如图1所示,“高铁站点——枢纽地区——城市”等不同空间层次的互馈作用成为影响高铁枢纽地区发展的重要机制,而“交通——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则是这一互馈过程的动力。与其它区域性功能区(regionalfunctionalarea),如高科技园区、港口、航空城等一样,高铁枢纽地区成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潜在增长极。正是基于对枢纽地区所具有的交通节点价值和场所功能价值的认识,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将枢纽地区与城市发展综合考虑,充分发挥高铁综合枢纽的“发展引擎”作用,并寻求枢纽地区节点价值和功能价值的平衡。具体到枢纽地区的空间发展特征,国内外相关研究普遍应用”圈层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schutz、pol先后于1998、2002年对此进行了研究,依据可达性、功能类型、建筑密度等因素的不同将高铁枢纽地区划分为第一发展圈层(primarydevelopmentzone)、第二发展圈层(secondarydevelopmentzone)和第三发展圈层(thirddevelopmentzone),形成了三圈层的空间模型。国内研究人员也指出枢纽地区具有的圈层式空间结构特征,并就不同圈层的规模与范围、关联功能、用地类型进行分析,进而论述了不同圈层的规划建设重点。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开始融合,街道、广场、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从城市延伸到建筑空间中,而高铁客站建筑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