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3页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一般而言,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血栓形成是一种涉及许多彼此相互作用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多因素变化的过程。在临床上常见到血栓性疾病,如冠脉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等。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血栓药三大类一、血管内的阴阳平衡(一)体内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血管在遭受创伤后自动收缩,以缩小创伤面,减少血液的流失。2.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在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受创后暴露出胶原组织,血小板在创面上粘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聚集体。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体形成一期止血,为其后纤维蛋白血栓的形成提供铺垫。3.纤维蛋白血栓:在组织受创后,暴露的胶原组织和释放的组织因子启动初步凝血反应。组织因子和体内Ⅶ因子结合,激活各种凝血因子,形成凝血酶。凝血酶能催化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单体聚合后成为多聚体。多聚体在XIII因子作用下,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最后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性血栓,发挥二期止血作用。因此,在血管受创后,通过血管收缩、血小板粘附聚集、凝血酶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共同发挥止血作用。(二)血栓形成条件1845年,法国学者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需要三个条件:(1)内皮细胞或血管壁损伤:血管损伤后,通过接触激活和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凝血级联反应。第2页共13页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3页(2)血液流变学因素:主要指血液淤积导致的流速变慢,此时易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3)血液成分的变化:血液成分的变化引起血液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临床上表现为抗凝物质减少或凝血物质增加,以及纤溶物质减少或抗纤溶活性增加,最终导致高凝状态。在生理情况下,体内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如何发挥作用?其作用及调节机制是什么?参与这些过程的分子有哪些?(三)凝血系统凝血级联反应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一般认为,外源性凝血系统起主要作用。血管损伤后释放组织因子,在血管内和血液中的Ⅶ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激活Ⅹ因子。此外,X因子还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分子。血管损伤后,Ⅶ因子和组织因子形成的复合物激活Ⅸ因子,Ⅸ因子和Ⅷ因子募集至血小板表面,并激活Ⅹ因子。Ⅹ因子激活后,与血液内Ⅴ因子作用,在血小板表面和钙离子参与下,催化凝血酶原转化为有活性的凝血酶。然后,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水解为纤维蛋白单体,自动聚合为不稳定的可溶性多聚体,其后在因子XIII的作用下相互交联,最终形成交联形式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即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血栓,发挥止血作用,即内源性凝血过程。第3页共13页第2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3页(四)抗凝系统第4页共13页第3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13页与凝血系统相反,体内亦存在抗凝系统,将凝血级联反应限制在局部,避免其他部位形成血栓。抗凝系统主要分为三部分:(1)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体内,天然存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能与活化的Ⅹ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灭活Ⅶ因子与组织因子复合物,因此主要对外源性凝血系统发挥作用。(2)抗凝血酶:抗凝血酶能灭活凝血因子II、IX、X、XI、XII,激活过程主要依赖于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类,因此主要对内源性系统发挥作用。(3)蛋白C和蛋白S系统由于凝血酶可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因此在某种意义而言,也属于抗凝因子。凝血酶可与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调节蛋白或血栓调节蛋白结合,激活无活性的蛋白C,后者在蛋白S辅助下,灭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V和VIII,即体内抗凝系统。(五)纤溶系统在生理情况下,血栓主要发挥止血作用,但在形成血栓以后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清除,则将长期存留体内,对机体产生危害。在人体内含有清除血栓的体系,即纤溶系统。纤溶系统主要清除体内已形成的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