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正确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解决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保证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财务部自2008年8月以来在原发布的三个专家工作组意见和一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等基础上又先后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以下简称“解释2号”)、《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函[2009]8号,以下简称“解释3号”)。证监会在2009年也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09年第1期]的通知》(会计部函[2009]48号,以下简称“解答1”)和《关于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09年第2期]的通知》(会计部函[2009]60号,以下简称“解答2”)等。上述文件分别对企业发生的相关经济事项,就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做出了规定。本论文就上述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解析。关键词:会计准则执行目录一关于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问题…………………………………………(4)二关于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问题……………………………………………………………(4)三关于安全生产费的会计处理问题…………………………………………………………(5)四关于搬迁补偿的会计处理问题……………………………………………………………(6)五关于利润表调整问题………………………………………………………………………(6)六关于每股收益调整问题……………………………………………………………………(8)七关于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问题……………………………………………………………(8)八关于权益性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8)九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会计处理问题………………………………………………………(9)十关于上市公司破产债务重组问题…………………………………………………………(9)十一参考文献…………………………………………………………………………………(10)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有关问题探析一关于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问题解释2号规定,企业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其认股权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有关权益工具定义的,应当按照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价格,减去不附认股权且其他条件相同的公司债券公允价值后的差额,确认一项权益工具(资本公积)。企业对于本规定发布之前已经发行的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进行追溯调整。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即“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是债券和股票的混合融资品种,在国内资本市场属于金融创新产品。2006年出台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首次将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列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品种。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以下简称为分离交易可转债)本质上属于公司债,是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持有人依法享有在一定期间内按约定价格(执行价格)认购公司股票的权利,是一种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捆绑发行,交易分开。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复合产品,其中包括公司债和认股权证。捆绑发行意味着出售给同一投资者,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后,公司债券和认股权证分别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和权证市场交易,债券到期偿还本金,可以带来稳定的利息;认股权证内含持有人可以行使买卖股份的权利,且行使此权利可以给持有人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具有内在经济价值。认股权证可以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实现转让,具有流通性。二是债务性较强。在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可以体现更多的债券特征,附送的认股权证存续期比普通转债的期权有效期短、行权需要再缴款、行权价一旦确定后不可再修正,其实质就是卖债券而非股票。三是分期融资和序贯融资。分离交易可转债赋予上市公司一次发行两次融资的机会,先是发行属于债权融资的附认股权证公司债;然后是属于股权融资的认股权证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