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今后五到十年,是泸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各方面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时期。“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制定并实施好泸县“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对于推进泸县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提出的“干好头五年,准备后五年,谋划再十年,提前翻两番”的要求,我们把认清泸县经济形势,吃透泸县县情作为编制纲要的基础和前提,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为编制依据,以抓布局、调结构为手段,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强县、劳畜富民”战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发展和人居环境,依靠科技推动、开放带动、项目拉动、金融驱动、县镇互动,发展新型工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完成两个翻番,实现两个转变,缩小两个差距。实现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通过年度计划和专项规划分步实施。本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将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加以引导。本纲要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及部分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政府将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只要全县人民共同努力,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实现。第一篇确定科学的发展思路第一章奋发有为的“十五”过去的五年,是坚持“一年四季抓工业,关键时候抓农业”发展理念,推进·1·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转变的五年;是深化企业改革,破难攻坚,基本消除经济发展体制性障碍的五年;是突出招商引资,以开放带动促进经济发展的五年;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跻身全省百万人口大县发展前列的五年;是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推进依法行政的五年;是经受了“非典”、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考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为“十一五”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泸县未来发展的比较优势;同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泸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第一节发展的基础1、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结构取得重大转变2001-2005年泸县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1.1%,比“九五”时期提高1.6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后泸县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5年完成GDP54亿元,比2000年净增25.4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份额由2000年的18.5%提高到19%;完成财政收入2.8亿元,年均递增17.5%,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4.9%提高到5.2%。2005年末,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38:35:27调整到36:33:31。特色农产品日益突出,以食品、纺织、建材、能源和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不断壮大,教育、医疗卫生、旅游、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三次产业的结构日趋协调。2、工业强县战略初见成效,发展速度加快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58亿元,是2000年的2.4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比“九五”快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28%,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5.2%上升到41.8%,提高了16.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工业提供税收1.7亿元,占全县税收的70%,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1%。依托优势资源和集中化布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九五”末的27户增加到60余户,增加值达到7.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3%提高到53%。3、农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加大了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积极整治病险水利工程,共整治水库77座,疏通灌溉渠道358公里,恢复灌溉面积13.4万亩。退耕还林7.9万亩,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基本完成,各类农村经合组织不断涌现,现已成立151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农业产业化初见端倪,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日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