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红糖跨越千年的“甜蜜”——瑞安古法红糖前言瑞安的传统古法制糖业一直以来闻名遐迩,并有着悠久的历史。红糖生产是瑞安先民经济生活中的一项传统工艺,利用在地种植的糖蔗为原料,至今仍沿用流传千年的“连环锅”和“直风枪灶”古法工艺加工。历史渊源△最早关于红糖的记载自古以来,红糖就是我国民间传统食品。直至今日,红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2400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关于甘蔗种植的记载。西汉初年刘歆的《西京杂记》里有“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的记录,其中的“石蜜”,就是指甘蔗做的固体糖,这也是最早关于红糖的记载。△古法红糖熬煮法的来历而现代意义上的红糖制作出现在唐代。大唐盛世甘蔗的种植扩大,消费量也明显增加,原来的曝晒法制糖因为效率低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遣使“摩揭它”(现印度比哈尔邦南部),学习用锅加热熬煮制糖技术,大大提高了制糖效率,这就是古法红糖熬煮法的来历。△《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瑞安至今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古法红糖工艺,以陶山和马屿地区为主。红糖制作的源头始于南北朝道人陶弘景,他在隐居陶山的同时,推广了甘蔗的种植,并教导民众榨汁熬糖,作为药引。在他的药学典籍《本草经集注》里有记载: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缓中、化食、养气活血、健脾暖胃、还有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帮助产妇子宫收缩复原,促使恶露尽快排出体外。而这一传就是1400多年,到如今,虽然土糖的价格高出超市数倍,但老瑞安人还是对本地土法红糖趋之若鹜。传承古法△保留原汁原味瑞安的传统古法制糖业一直以来闻名遐迩,并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地的土红糖生产是瑞安先民经济生活中的一项传统工艺。在冬季,不少村落都有数个红糖作坊在田野中烧制土红糖,糖香味弥漫着整个村庄。一般每个古法熬糖坊20人左右,进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熬糖作业,整个制糖时间将持续45天左右。传统制糖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至今还还保留着烧柴熬糖传统手法,糖浆的翻炒全凭师傅的经验,全程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保留了红糖的原汁原味。△传承古法熬糖红糖的制作采取全程手工作业,蔗农从田园中把甘蔗收割来后,制糖工将甘蔗榨汁取水,流进一口大缸,糖工将榨出的蔗汁经粗滤布过滤后,倒入第一个大的煮糖锅加热,并放在木桶里沉淀后待用,接着把沉淀后的甘蔗汁水放入第二只锅内继续蒸煮熬,甘蔗汁经过11只大铁锅依次反复蒸煮翻炒,熬到一定时候就变成了金黄色的糖浆。将糖浆舀进一个木质的糖盂里,糖浆一边冷却,糖工一边用木锤使劲地滚压,待糖浆变成了色泽黄白的固体状,红糖即制作成功。最后再用筛子筛去红糖中过于粗大的颗粒。讲究时令节气红糖是一个讲究时令节气的食物。天气太热红糖的甜度就会不够,虽然甘蔗吃起来是甜的,汁却是苦的,制作出来的红糖也会有苦味。只有经过冷霜后的甘蔗,榨出来的汁液才会颜色、味道俱佳。因此只有12月霜降节气过后,红糖工厂才会开工进行生产。择时而制瑞安的古法红糖,至今仍沿用流传千年的“连环锅”和“直风枪灶”古工艺。在每年冬至前后,是一年中红糖最佳生产季节,与其他产品生产不同,红糖的制糖期极为短暂,只在糖蔗收成后的时段开灶生产,最长约2个月,在红糖生产时令季节,糖厂的制糖灶火从不停歇,师傅们日夜不停地轮流生产,直至制糖结束。制糖流程主要流程:榨汁取水→过滤煮糖→沉淀待用→继续煮熬→反复翻炒→糖浆冷却→木锤滚压→过滤筛选流程附文:将甘蔗榨汁,甘蔗汁水源源不断涌出,经过滤网,顺沟流入提前打好的石砖洞,沉淀过滤,引流入第一个大的煮糖锅加热,11只铁锅锅型呈渐变缩放排列,离灶口越远的铁锅,糖液越粘稠。煮开后舀入第二只锅内继续蒸煮熬,甘蔗汁经过数道反复蒸煮翻炒,熬到一定时候就变成了金黄色的糖浆。制糖师傅将最后一口锅内的糖液舀出,倒灌在2.5米X1.2米左右的木托盘里,几个工人通过平铲和木槌反复碾压,快速脱干,糖浆便成了砂糖,这个过程稍有拖沓或错误就无法形成砂糖。100斤的甘蔗一般只能制出10斤糖,糖厂每天的制糖量在3000斤左右,基本是日夜不停地轮班生产。甘蔗储存期限也并不长,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制作成糖。古法糖厂,内部结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