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三十四)近代中外重大改革1.(2014·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博采西学”“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并结合康有为的思想回答。第(2)问,可结合二人主张变法的不同目的回答。[答案](1)相同: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解析]第(1)问要反驳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首先要搞清楚其观点,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克里米亚战争是为了防止“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认为俄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和平,而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地区霸权和摆脱统治危机,结果也战败了,导致了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国际地位的下降;第(2)问实际回答1861年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材料二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材料三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时间企业数工人人数(人)产值(千卢布)1860年991160079541879年1874200051937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内容、影响、意义及实质。第(1)问要从贵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考虑。第(2)问注意关键词“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说明不仅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反而加重了。第(3)问注意材料三中机器制造业、生铁、钢、石油等工业产量增加的信息。原因注意结合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