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三明清前期(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明清时期突出表现是()A.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声威B.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C.戎狄蛮夷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D.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解析:A项郑和下西洋是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符,可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C项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可排除;D项“改土归流”政策,只是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可排除。答案:B2.[2020·山东菏泽一模]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明代这一做法()A.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C.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解析:根据材料“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故选A项;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而不是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排除B项;行移勘合制度是为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与提高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无关,排除C项;行移勘合制度与政府权力制衡无关,排除D项。答案:A3.[2020·江西名校学术联盟教学质量检测]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地方上行省的权力上升之后,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吸取了前朝教训,“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朱元璋在地方上设置布政使,并不是主要针对地方藩王,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题干中的措施主要针对地方权力,并非相权,排除C项。答案:D4.[2020·福建龙岩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1754年,乾隆皇帝在改建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时,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达()A.民族主义的思想B.国家一统的理念C.民族平等的愿望D.孝亲敬祖的情感解析:根据材料,乾隆皇帝“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达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即国家一统的理念,故选B项。答案:B5.从明末到清代,湖广的稻米顺江东下,以接济江浙产棉区和棉织区。乾隆年间,江浙有些县每年的口粮“全赖客商贩运”。据此可知,明清江浙地区()A.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B.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D.农业的发展整体较弱解析:明清时期,并未改变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江浙地区口粮需要输入,不等于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大量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从而产生了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项;材料表明江浙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不能得出江浙地区农业发展整体较弱的结论,故排除D项。答案:C6.明朝正德、嘉靖年间,“苏徽大贾,招贩鱼盐,多置田宅,以长子孙”,安徽的大多数耕地“皆绅衿商贾之产”,扬州大盐商,既“腰缠万贯”,也“坐拥一县之田”“安然衣食租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商帮和会馆在全国兴起D.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解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