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活动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中原名校质量考评)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肯定即肯定人权,故A项正确;“一贯追求”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呈现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主权在民,是公民拥有对主权的使用权,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2.(2019·吉林通榆期中)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止2018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A.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B.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C.依法治国取得辉煌成就D.人大是最高的立法机关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我国不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故选B项。虽然截止2018年我国已经制定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依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并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故排除A项;题意无法体现依法治国的内容,故排除C项;我国最高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非人大,故排除D项。3.(2018·江西阶段性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答案D解析该制度涉及少数民族管理问题,与行政区划无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该制度仅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故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早在建国初期就得到实施,提高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施行”,该法实施的意义就在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法律的保障,故D项正确。4.(2019·陕西咸阳摸底)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的主要意义是()A.村委会职能向“指导和服务”方向转化B.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C.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D.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答案D解析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故D项正确。村委会享有行政权,不是向“指导和服务”方向转化,故A项错误;B项错在“直接处理村委员会事务,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故C项错误。5.(2019·辽宁阜新月考)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C.保障人民的议政权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强调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故D项正确。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和保障人民政治权利是民主制的原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B两项;人民的议政权属于民主政治的表现,不是目的,排除C项。6.(2019·江苏南京调研)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B.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