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步骤一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2)分封制与宗法制: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保证贵族特权利益内容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拱卫王室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王位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瓦解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受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至今作用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内部稳定与团结(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土地制度:井田制。(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3)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重农政策出现。(4)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3.文化(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的格局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③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