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学入手的诗歌鉴赏复习策略简阳中学高三语文组汪桂英又是一年高三时,提及诗歌鉴赏,同学如坠烟云,找不到方向,理不清头绪。但是诗歌鉴赏又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同学在历年各地的诗歌鉴赏中失分都很多,所以只为困难找方法是所有高三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短短的两百来天,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同学得到现有鉴赏水平基础上应该得到的分才是一线老师应该思索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原来提出自己的浅见,望各位批判指正。同学是教育的主体,想要效率高,我们首先应该清楚同学的情况和水平,那样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病症一畏难大部分同学都是诗歌鉴赏的门外汉,对门内的内容都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凭主观情感,同学给自己和诗歌画下了距离。所以我们要首先为同学卸下这个包袱,同学才可能放下戒备,主动走进诗歌。对于这个问题,本人首先让同学分析了以往的练习分数,让他们首先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让他们比对法律规范答案,看看自己失去的几乎是理解到没有答出来的内容,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不甘心。然后系统教给同学在考场上快速读懂诗歌的方法。1看作者,熟悉诗人,知人论世,回顾诗人的风格、题材特点、性格、遭遇;不熟悉诗人,打心理战术,告诉同学这种诗歌理解难度一般低于熟悉诗人的诗歌,然后立马跳过,进入第二步骤。2看注释,注释有对写作背景的必要交代,有对典故逸事的阐述,有对难于理解或易于误解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时能起拨云见月的作用。3看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4看诗歌的重要句子,比如首尾句,比如词的首尾句和下片第一句,从中找到与作者情感相关的字词,即诗词的“眼”。5抓意象,一一排列,然后找意象的整体特点,绝不孤立地去理解意象,随意加给他们象征意义。例如:子规余靖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1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做些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慷慨陈词,结果也被贬。这首诗是诗人有感此事而作。本诗的第一小题便是概括分析本诗的复杂的情感。在引导同学读这首诗时,便可以让同学首先梳理读诗的惯常方法。然后一一对应到本诗,综合分析,情感明显。本诗最关键的是注释,即写作背景,因为力主好友改革旧制度,推动社会进展,本诗正义的事情,反而受到朝廷的贬斥,抑郁之情不由言表。然后是标题,子规在古诗中多是凄凉之象征,情感基调明显。紧接着就是诗歌的前三联出现的很明显的情感化词语“冤”和“坠泪”,悲伤愤懑之情喷薄而出,最后一联“名缰”联想“利锁”释义为“名利的枷锁”,整句就不难理解出自己惭愧被名利束缚,想到被贬的事情觉得没有意思想回归田园的心愿。几种方法一综合,全诗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这是我们惯常交给同学的方法,我们需要给够时间给同学去消化汲取,让同学综合多种方法,运用自如。对于读诗方法的介绍,本人精选了难度适中,方法运用起来很直接方便的高考例题作解,让同学轻松自如去接受运用方法,让她们产生诗歌鉴赏不过尔尔的成就感。症结二不会做题不会做题源于不会审题和不会答题不会审题其实是同学诗歌鉴赏知识不成系统。之前的诗歌讲解偏多,现在是同学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的时候了。本人以为,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首先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深研高考考纲,以期知识最大限度的简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诗歌鉴赏就题型来说,我将其分为三类:形象题、技巧题、语言题。形象题分讲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一题一例。技巧题首先让同学建立自己的技巧知识库,这个问题同学一直很纠结,各种资料,不同老师都有大同小异的总结归纳,所以到这个时候,同学很迷茫很乱。我们首先自己有意识整理这个知识点,条理化,让同学有一个清楚的思路去考虑这个问题。而且老师的条理化内容交给同学后要督促同学去牢牢记住,可实行上课读,抄写,听写,默写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