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教育转化记录4篇后进生教育转化记录第1篇一次在课堂上,同学们在深入探讨《雷雨》中周朴园这一形象,发言的同学个个结合课文分析人物,谈得有理有据,博得阵阵的掌声,那热闹的气氛感染了许许多多的学生,于是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发言的队伍中,每个人都因为能展示自我而兴奋起来。对周朴园的形象的理解也可谓是面面俱到了,到了学生自己的认识极点,就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了。这时,让老师头疼的程同学站起来,大声地说:我说周朴园就是一个大傻瓜,连侍萍这样的笨女人都摆不平!同学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起来。程同学得意地望着几个平日里意气相投的朋友,满脸张狂,享受着他们刮目相待的荣耀。几个同学似乎也看出程同学的意图,紧张地注视着我,等待暴风骤雨的来临,看我怎样对他晓以颜色。我压了压胸中的怒火,平静地、看也不看他地说:请坐下,看来你也瞧不起周朴园了,你可以用中学生的语言来表达,对待恶人,我们的美好更是一种批判。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看法吗?没有的话,我们来谈谈侍萍这一形象。我轻描淡写地掠过去了,同学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程同学被同学们遗忘了,他的脸上显示出失落的神情。接下来,他不时地转动,不时地弄出点声响,要么找别人借这借那,要么翻东翻西,我都视而不见。慢慢地,他泄气了,始而焦躁,既而讪讪,终至渐渐的平和下来,进入到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最后竟然倾听起来,一直到课毕。其实,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往往天赋甚高,个性张扬,但成绩差,表现差。我们为之扼腕叹息,教师的使命感促使我们抓住一切时机锤打他们,以便百炼成钢。但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教师无视了这类学生的心理。为什么?1/10首先,好表现心理使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表现自己英雄气概的时机,及时的负强化鼓励会激发出他们的对抗行动。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表现欲望,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学生,其表现欲望愈强。后进生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因为他们表现差、成绩差,所以很难获得肯定,得不到正强化鼓励。而后进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常表现出骄狂或自卑,甚至出现对抗心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因此,当他们肯定意义上的表现欲望得不到实现时,他们的对抗心理就支配他们做出不良的行动,从而引起老师的注意,让老师对其采用负强化鼓励,由此实现否认意义上的表现欲望,他们用行为向他人说明:你看谁是英雄?我能挑战老师,老师被我肺都气炸了,你们敢吗?试想,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及时的负强化教育不仅教育不了当事人,而且往往会成为一局部学生崇拜并效仿的对象,起不到以儆效尤的效果。比方文首的程同学,他绝对知道自己的言行是不得体的,他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表现自己,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离经叛道的勇气。既然他知道是错的,老师讲道理的教育就是多余的;既然他要的就是用老师的惩戒来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那惩戒反而让他求仁得仁正合我意了。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也不是一天修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充满着牛毛般多的斥责与批评,他们早已修成金纲不坏之身,油盐不进,几句批评,更是耳边风,更有甚者,往往将把你气得暴跳如雷作为同学间炫耀的资本,并接着可能进入他们私下竞赛的恶性循环中。对于负强化鼓励,他们见多识广,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老师千万对自己的当头棒喝过于自信。再者,少年叛逆心理促使他们产生抵抗心理,无益于他们进行冷静的自省。面对负强化教育,心理健康的学生都难免有失平衡,后进生极少能心平气和的,遑论心悦诚服的。敏感、逆反几乎是他们的通病,;而负强化教育的刺激有多强2/10烈,激起他们的叛逆情绪就有多强烈。他们往往会陷入恼羞成怒的雷区,连环踩到情绪地雷,暴跳如雷失去控制。自省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冲动是魔鬼这句话几乎被人奉为真理,其原因在于冲动使人失去控制、失去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自省。没有这个平台,后进生不可能自我意识到错误,完成自我教育。其三,负强化教育往往会激起后进生的过度的自我保护心理,产生误解和隔膜,使他们不能正确理解老师负强化教育。用疑心、对抗、乃至攻击、以保护缺点来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