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科学ZJ第四讲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拓展提高内容索引冲刺竞赛夯实基础讲解部分讲解部分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思维导图一、溶液中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地分布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液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常见的溶剂)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久置不分层。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溶液的类型:1.固+液,固为质。例:盐水、碘酒。2.气+液,气为质。例:盐酸中氯化氢为质。3.液+液,量少为质。例:工业酒精(少量甲醇溶于乙醇)。4.物+水,水永为剂。例:5%或95%酒精溶液。溶剂非水的溶液:①碘酒;②空气(不考虑少量灰尘等固体物质);③合金(固体溶液)。二、悬浊液、乳浊液、胶体和溶液的关系内容项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在水中的粒子分子或离子固体小颗粒(分子的集合体)小液滴(分子的集合体)粒子大小<1nm>100nm>100nm主要特征静置后不分层、不沉降,主要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静置后沉降,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不均一、不稳定【例1】有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是bg/cm3,则下部的密度是(D)A.大于bg/cm3B.无法判断C.小于bg/cm3D.等于bg/cm3【解题思路】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各处的密度一样,故等于bg/cm3,故选D。三、乳化与溶解一种物质(溶质)以离子或分子均匀地分布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所得到的稳定状态的液体叫作溶液。那么溶液的形成过程叫溶解。乳化是一种液体以极微小液滴均匀地分散在“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的作用。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质进入溶剂(水)后,首先会由于浓度的不同发生扩散,这是物理过程,与此相伴的是溶质进入水中后,溶质发生解离,解离成离子,溶质离子可以和水分子发生作用形成络合物,或者形成氢键等等,这就是水合过程,是化学变化。常见溶解时吸热物质:硝酸铵等大部分铵盐常见溶解时放热物质:浓硫酸、NaOH、KOH【例2】如图所示,当打开分液漏斗上的活塞让水滴入大试管中,可观察到以下现象:①U形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②烧杯中的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则大试管中的固体M和烧杯中的饱和溶液N可能是(D)A.M是CaO,N是KCl溶液B.M是KOH,N是NaCl溶液C.M是NaOH,N是Ca(OH)2溶液D.M是NH4NO3,N是KNO3溶液【解题思路】U形管中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说明试管中的压强减小,而能够使压强减小的因素为试管中的温度降低,即该物质与水反应或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了热量,而烧杯中的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说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分析四个选项:A中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而B和C中的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溶于水要放出热量,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所以A、B、C都不符合题意;而D中的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压强减小,从而使a液面上升,而b液面下降,同时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符合题意。故选D。五、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①完全溶解后看是否有不溶的固体溶质存在;②向溶液中加一定量溶质,看溶质质量是否减少;③浓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但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浓度要浓。六、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时)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恰好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叫作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范例: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则在101kPa,0℃时,1L水中最多能溶解0.024L氮气。【例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D)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冒出B.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上有小气泡C.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D.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解题思路】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冒出,是因为随着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