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试题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导向作用一、试卷的整体分析1、2011年中考试题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物理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试题密切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科技发展,符合初中教学实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如第1题,第8题等),从物理走向社会(如第11题,第21题等)”的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对学生基本物理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2、试题取材于课本和生活、生产实际,重点考查考生对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以及对物理方法的应用。如试题1中干冰升华的吸热特点,蚊香气味的微观本质;试题2中决定声音音调的因素;以及物体惯性、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的作用、右手螺旋定则的应用、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判断,还有速度、电压、压力、浮力、密度的简单计算,这些试题都体现了这一点。3、试题在注重考查基础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如试题14、16、17、23这些电学题目,重点考查学生应用电路特点和电学规律来分析电路、计算电路问题。试题21设置的通过“斜面”拉动物体,考查学生运用功的原理等知识来分析推理“斜面”机械的省力问题。试题22以小汽车运动作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对功、热量、热机效率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演算能力。这些题目对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容易将考生的分数拉开。4、有的“冷门”考点,让师生有点猝不及防,反映命题方向的“闪光题”,推陈出新,新而较难,“翻新题”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题目难度偏大:①、第9题通过“分子环流”考查安培定则。考生不知分子环流模型,电流方向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就算老师平时提过,但没作重点强调也很难引起学生的记忆,所以本题大多用的是猜测法。该知识点放在高中却是很容易的。②、考纲要求会进行简单电功率计算,但今年第17题关于电功率的计算并不简单。不少同学没有先求电阻,被诱导得出0.4W结果。③、杠杆机械效率实验也不在考纲所列实验之内,但第18题考的就是杠杆机械效率,而且难度较大:④、今年试卷中第21题是连续第5年出现的推导题,这并不意外。推导内容是:不考虑摩擦,物体沿斜面匀速移动时,斜面倾角越小,推力越小。推导的依据是功的原理,但功的原理是考纲中不作要求的内容。推导过程要用到数学中三角函数知识,难度不小。5、试卷难度较去年有所提高①、重视物理过程和方法的考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机械地记忆概念和公式,学好物理往往是一厢情愿。学习物理必须让考生对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有充分的体验,本次试卷注重考查了这一点。如试卷的第2题,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演示实验来突破,齿轮实验就是其中较为直观的一个,本题的考查方式就是想把背实验和做实验的同学区分开来。再如第15题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实验现象考生都很清楚,但与直导线相比磁性增强的原因,考生可能只停留在知道磁场强弱与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而未从磁场叠加角度分析。当然这道题选项比较单一,学生一般不会丢分。又如第18题,与以往多次考到的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同,让考生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问题,角度新,立意高,要求考生真正理解了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才能写出正确答案。②、注重高初中的衔接。如第3题路程图像,渗透了位移的概念;第12题需要应用气体压强与温度关系的知识;第13题中的隔离法。③、强化列方程求解物理问题的意识。以往的初中计算题往往就是套公式,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很慢,这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去年和今年的第23题都作了对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列程求解能力的考查。二、2011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表题号考查知识点分值难度1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4易2声音的音调决定因素2易3速度2稍难4并联电路、欧姆定律2易5压强2易6平面镜成像特点2易7凸透镜成像、焦点的概念2稍难8惯性、参照物2稍难9电流方向、右手螺旋定则2难10浮力、阿基米德原理2稍难11能源、信息、材料3易12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3稍难13力的作用效果3稍难14串联电路、分压原理、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功率3易15电磁铁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