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内容摘要】思维训练是应用题训练的重点,又是贯穿整个训练过程的一根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是正确的。那么,应如何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这七个环节的思维训练要点。一、加强感知,注重一个“透”字。二、揭示要领,讲求一个“序”字。三、转换角度,培养一个“活”字。四、沟通联系,力求一个“深”字。五、运用教法,培养一个“认”字。六、引入学习,注重讨论和交流。七、鼓励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索。【关键词】创造性实践探索注重蕴含情境感知透彻性揭示有序性循序渐进转换灵活性深刻性开放性思维能力情境感知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是正确的。思维训练是应用题训练的重点,又是贯穿整个训练过程的一根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只有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真正地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工作几年来,特别在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了一些探索,具体做法是:一、加强感知,注重一个“透”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关键词或题眼,只有弄清了关键词或题眼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理解了数量关系,也就疏通了解题思路,找到了解题的方法。而数量关系一般蕴含在应用题的事理中,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情境感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透彻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例:白兔有5只,黑兔比白兔多4只,黑兔有多少只?教学中,教师改变常规教法,没有直接出示题目,而是出示5只白兔和8只被纸片盖住的黑兔,并在黑兔后面标上“?只”。教师引导:“谁知道黑兔有几只?”结果没有人举手。问原因,学生说:“这题不能做,还差一个条件。”教师:“对,这题缺一个条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黑兔比白兔多4只(教师边说边用多媒体提示盖住的4人黑兔并显示‘比白兔多4只’),面这这道题能做了吗?”学生:“能!”“谁来说说现在黑兔盖住的部分和白兔相比,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和白兔同样多。”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理解黑兔可以分成几部分?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显示帮助学生观察,让学生指出黑兔分为两部分,学生回答:“一部分是和白兔同样多的只数,另一部分是比白兔多的只数。”教师:“要求出黑兔有几只,怎么办?”学生:“把两部分加起来。”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出示例题(用多媒体分层提示例题中的三部分,并分别用三种颜色显示)例题见前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多媒体屏幕显示的内容列出算式计算。”巡视时,发现90%以上的同学都能正确列出算式。接着,教师让同桌相互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路。然后,再指名几名学生说出算式及解题思路。这样组织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谁知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借助形象思维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明确题意,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透彻性。二、揭示要领,讲求一个“序”字我曾经对一部分解答应用题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调查,他们的回答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解答应用题时不知从何入手。针对这一问题,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十分重视教给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思维方法,提示思维的要领,要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对教材中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难点分解为程度适中,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有序性。例如。教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根据这类题的特征,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