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学习方式的转变吴琼临漳县教师进修学校2011-7-24新课程下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夏天,大雨刚过。老王走着回家,他注意到路面是湿湿的。快到家门口时,他呆住了。两只黄色的小鸡正争着啄地上的一条蚯蚓。一个拿着塑料枪的男孩对一个抱着小白兔(玩具)女孩喊:"快看啊,小鸡吃蚯蚓!""才不是吃,是争着蚯蚓玩!"小女孩说。"瞧,蚯蚓被吃到肚子里去了。"小男孩惊叫道。"好奇怪,小鸡怎么会吃蚯蚓呢!小鸡只吃碎米,奶奶每天给小鸡碎米吃。"小女孩嘟嘟囔囔。"小鸡还吃饭、吃菜叶、吃虫子,还吃-----"小男孩说不出来,停顿了一会,"可能还吃巧克力。"说完,他咯咯地笑了起来。"乱说!"小女孩跺脚道。"那让小鸡尝一小点!"小男孩从口袋里掏出刚才吃剩的巧克力,掰了一小块,放在地上。"小鸡认为是小泥块,才不吃。"小女孩说。"不会的!"小男孩嚷道,"它们没有看见。"说完,弯腰捡起了巧克力,丢到小鸡群中。"吃了,吃了。小鸡爱吃巧克力,谁都爱吃巧克力。"小男孩跳着,笑着,奔到房下:"妈妈,妈妈,小鸡爱吃巧克力!"看完这一幕,老王似乎有所悟,自言自语地说:"看来,喜欢探究,是人的天性。正是通过对周围世界不断的探究,人成长起来了!"故事中的小主人从寻常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小鸡不仅吃蚯蚓,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鸡还吃巧克力呢!其实,像这样的故事应该都曾经发生在多数人的“小时候”。可是现实的情形是:很多人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地迷茫了那双会发现的眼睛。于是,天长日久,仅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执行程序”的工具,无形之中遗失了自己“设计程序”的能力。阻止这种现象蔓延的关键是要求我们给予正在探究、思考的孩子不断注入新的动力,让他们那双喜欢发现的眼睛永远明亮,让他们萌生的探究热情荡满心怀,让他们的生命因每一次新的发现而灿烂。一、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著名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1996)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时代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事、学会做人。以启发学生探究为主、交互式学习、真实的多学科交叉式问题解决学习,多样化、个性化合作学习必将成为信息化社会的教学模式。许多有识之士也早已在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作了探索,并取得了不少经验。但综观当前的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势,在教学内容和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要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更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从社会、教育发展趋势看,社会对人的要求愈来愈高,它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和造就适应性强、主体性强的人。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等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学过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转变学习方式究竞意味着什么?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