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巨各庄中学赵学军摘要:在体育改革的今天,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思维,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锲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心理健康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见,作为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的体育教学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一、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的原理依据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可从大脑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肌肉的收缩。相反,做动作,产生肌肉收缩,也可传递到大脑,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程度就高,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体育活动之所以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就运用遵循了这一原理。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体育运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利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可以消除障碍,达到心理平衡。二、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几个方面:1、认知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中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2、情感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作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3、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行动的目的性,与盲目性相对立。果断性是指能适时做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4、个性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