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乡土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摘要: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式下,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如何将乡土景观融入新农村建设中,从乡土景观概念入手,分析我国村镇现状及格局,讲述我国乡土景观的构成,寻找一条新农村景观发展的道路。关键词:建设新农村乡土景观一、建设新农村“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领导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那么何谓“新农村”,又怎样建设我们的新农村?我认为“新”即指“创新”“先进”“现代”,新农村包括创新的建设思路,先进农村科技和文化思想及现代的致富理念,建设新农村就是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用景观设计学的理论指导新农村的建设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为正确的规划和建设是保证新农村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本文探讨的这种景观设计规划方法,主要立足于对人自身价值的认同和强调人和大地的联系。农村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根,其生态、文化和精神寄托的景观图式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对自身价值认同的普遍模式。中国人和历史的联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以及和族亲的联系,绝大部分源于农村土地和乡土景观。因此,村庄的未来不是被湮没或被推平,不是完全的城市化,而是有机的再生———一种基于文化、历史、生态和社会的生命过程的延续和再生,一种衔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联系和纽带。二、乡土景观概念2.1对乡土景观概念的理解乡土,“Vernacular”一词来源于拉丁语“verna”,意思是在领地的某一房子中出生的奴隶(Jackson.1984)。后来由于多种学科的需要其意思不断外延。关于“Vernacular”,国内的翻译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直接翻译成“乡土”,居主流地位;另一种则翻译成“方言”,取其长期自发形成之意(邹德侬等,2002),这里取前一种翻译。与之相适应,在国内外的各种研究中,乡土景观的概念也产生多种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理解。表一:三种对乡土景观不同理解的对比三种理解对应景观形式主要特点对待新技术的观念典型例子地域性景观异域景观地方性的、传统的、自发形排斥新技少数民族聚落/土著聚落、各地民居、宗祠、集市、“风水”林和龙山成的术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乡村的、多是自发的有的排斥有的接受农村里的四合院、宗祠、小洋楼、乡村小道和机耕路,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农田、机械化耕作方式的大田景观、泥土水渠和水泥硬化水渠寻常(日常)景观正统景观大众行为、生活的、日常的、不必是自发形成的不排斥新技术大杂院、城中村、胡同、商业街、超市、加油站2.2乡土景观的定义我们可以把景观定义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俞孔坚,2002)。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田园、聚落、民居、寺庙、民俗文化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2.3将乡土景观设计融入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2.3.1必要性2.3.1.1园林本身角度谈必要性园林一词,古代的《说文解字》中说:“园”字是由土,口(意味着“井”)化(树的代号)口(意味着围墙)合成为“园”字。从字形来理解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有土(包括山石),有水,有树的音域。在广大农村(包括山区)建立田园和园林是有它独厚的环境资源的,所以我们只需要在自然的基础上稍加艺术和工程加工即可,这是很多城市不具备的。2.3.1.2现代城市建设思想谈必要性每年众多的农村人口向它们挺进,给这大城市的教育、交通居住等众多方面带来巨大压力。这样也是造成大城市发展紧,小城镇难发展的尴尬结局。在我国城市的不和协发展的今天更突显发展建设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性。2.3.1.3传统思想,农村文化,谈必要性中国的园林正是起源于人民的生产斗争(开山、治水)。中国的造园史也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