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猪病的病因分析与预防1病因分析夏、秋季节变换时,环境温度突变,易造成猪体应激反应,使其体内菌群发生变化。病原微生物的过度繁殖,加快了病原菌的传播速度,易发生猪病。养猪场一般位于地点较偏僻的乡镇农村,养殖户消毒防患意识较弱,防范不到位,易发病。一些企业盲目的在饲料中添加大量的重金属铜和抗生素,猪长期食用此类饲料会导致肝、肾损伤,抗病能力下降。同时,饲料中的多种霉菌毒素会对猪的肝脏造成严重损伤,降低猪的免疫功能。目前,众多散养户,对国家规定必须接种的疫苗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免疫程序知之甚少。猪高热病多数是由免疫抑制性疾病引发的病毒、细菌、原虫等的混合感染。加之无序经营,致使病原体传播加速。2预防措施应给猪饲喂合理配比的预混料或全价饲料,减少猪只摄入霉菌毒素。目前,养猪场使用的霉菌素吸附剂大部分只能吸咐黄曲霉毒素,而对玉米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的吸收效果较差。因此,一些养猪场虽然已使用了霉菌毒素吸附剂,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同时,应注意圈舍通风换气和防寒保暖。加强养猪场的消毒防范工作,养猪场要设多道消毒防线,将消毒防范制度执行到位。除常规消毒外,大风过后也要及时消毒,防止消毒药药效降低,确保消毒效果。要结合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免疫到位。尤其要切实抓好猪瘟疫苗、细小病毒病疫苗、伪狂犬病疫苗的接种,2胎以后的母猪可停止细小病毒病疫苗的免疫,但产第1胎前一定要进行免疫。任何疫苗的保护率都不能达到100%,所以,应做好猪群的药物保健。注意,无传染病时不要用抗生素保健,建议使用益生菌保健。有传染病发生时,在隔离病猪的同时,可以对同群及全场猪进行药物保健,但不可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保健。每3个月全场驱虫1次,可有效提高饲料报酬,避免因寄生虫引起机体抗病力的下降。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对疾病进行预防,但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拮抗反应等因素,合理的使用,切实达到预防效果。母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子宫内膜炎通常是子宫粘膜的粘液性炎症,是母猪常见的一种生殖器官的疾病。该症一般是由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营养性等多种因素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细菌性子宫内膜炎,如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细菌感染,以两种以上细菌感染为多见。在规模化养猪场由于子宫内膜炎造成的经济损失正在增加,防治母猪子宫内膜炎应引起种猪场的高度重视。一、临床症状子宫内膜炎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子宫内膜炎多发生于产后或流产后。病猪食欲下降或废绝,体温升高,拱背,频频排尿,时常努责,从阴道内排出带味臭不洁的褐色粘液或脓性分泌物,躺卧时流出会增多。慢性子宫内膜炎多由急性子宫内膜炎治疗不及时而转化而来。病猪可能周期性从阴道内排出少量混浊的粘液,有的常从阴门排出灰色或黄褐色或脓性分泌物,卧下时较多阴门周围皮肤及尾根上粘附有脓性分泌物,干后形成薄痂。冲洗子宫时,回流液浑浊,像稀面糊状,有时是黄色脓液。母猪多发情不正常,即使能定期发情,也屡配不孕。二、预防措施1.给母猪创造一个安宁、平静的生活环境,以防外伤。2.母猪临产前3天~5天要开始减料,分娩的当天禁喂,断奶前3天要减料,断奶的当天不喂料。另外,仔猪断奶前要控制哺乳次数,使乳腺活动慢慢降低。母猪在分娩后36小时~48小时内,肌肉注射前列腺素(PGF2a)10毫克,以排除子宫内容物。3.产仔舍和母猪体表要进行严格的消毒。4.保持猪舍干净、干燥,对即将分娩的母猪,要搞好接产消毒,用1‰高锰酸钾溶液把母猪阴部、臀部及乳房擦洗干净。5.发生难产时,应小心操作,避免损伤产道,同时注射抗菌药物。6.母猪产后服用益母草等中草药,以增强子宫收缩能力。7.母猪子宫炎预防胜于治疗,母猪产仔时用以下消炎方案:第一种,吊瓶法:分娩过程中,产出前几头小猪后,耳缘静脉注射。第1瓶:5%葡萄糖水500毫升+恒维康20毫升+维生素C、复合维B各10毫升;第2瓶:0.9%氯化钠生理盐水500毫升+4克~5克阿莫西林+清开灵20毫升;第3瓶:甲硝唑注射液200毫升(厌氧菌感染严重的猪场);第4瓶:5%的葡萄糖250毫升+2支~3支缩宫素(缓慢滴注...